学院首页    |    交大首页

首 页 >  中心概况 >  历史沿革 > 

历史沿革

◆百年根基,源远流长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可追朔到上世纪20年代:1921年陈石英教授等在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机械工程科动力组,开我国动力工程教学和科研之先河。动力科当时编篡和使用的《水工学》和《火工学》讲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热与流体教材;拍摄于1929年和1930年的校史资料照片显示,当时的机械工程实验室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水力工程、蒸汽工程、内燃工程等实验系统。

上世纪五十年代交大西迁前后,以陈大燮、陈学俊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动前辈学人先后在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创建了锅炉专业、汽轮机专业、制冷与低温专业、内燃机专业、压缩机专业、风机专业、电厂热能专业、核工程专业……,与此同时,承担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8个专业实验室及承担热与流体课程教学任务的热工实验室也应运而生。

◆优化资源,改革发展


1996年,为加强基础课实验教学,学校在原热工实验室基础上组建了挂靠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校级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并被确定为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个教学实验中心之一。

1993年和1998年,教育部经两次专业目录调整,将原能源动力类10个专业合并为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后改为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为适应这种专业大类宽口径的培养模式,1999年6月学校决定,撤消原有的专业实验室建制,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此后,以热与流体课程及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各为侧重的两个教学实验中心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并列存在,相辅相成。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面推进,学校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两个实验教学中心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其间,以陶文铨教授为负责人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世行贷款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世纪我国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该项目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如“热与流体四级教学实验”方案和“热与流体教学实验独立设课”设想等,同时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为适应专业口径拓宽而引起的课程体系调整,对专业实验室加紧机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加强传统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仪器设备的同时,统一规划建设了测试技术、自动控制、环境保护与节能三个实验教学平台,使得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更新观念,再上台阶

 

2004年,为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提高人员与设备的利用率,学院对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进行了整合,将人员、设备相对集中,成立了新的能源动力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近年来,中心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致力于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三层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体系和集能源利用与转换技术、动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过程控制与测试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先进实验教学平台。在教育部修购专项资金、“985二期”建设经费的支持下,更新重建了热能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新建了新能源转换和利用、能源动力装置强度和振动实验教学平台;利用先进的学科、基地平台,开设了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开放式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训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颇具规模和影响的能源动力工程实践教学基地。